2023-03-15 09:09 1次浏览 攻略

文|崔光明

下班回家,妈妈拉着我。“今天下楼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!”说

我赶紧拿了一块西瓜,在椅子上盘腿边吃边听。

每到傍晚,一群妈妈或是姥姥奶奶总会带着孩子们聚集到小区的游乐区,孩子们冲向秋千和高高低低的攀爬工具,家长们一边聊天一边给宝贝们赶着蚊虫。

只要天气舒适,这是日常的每一天。今天也一样。

忽然小米粒哭了起来。

图:《岁月神偷》

带孩子的,对哭声都有了免疫,大家三三两两继续闲聊,没在意。可是小米粒越哭越响,一边抽泣着说「我错了」,可怜兮兮的。大家渐渐围过去,「怎么回事儿啊?」原来是妈妈在教育他:「你怎么可以抢弟弟玩具,跟你说了多少遍,这样很没礼貌!道歉!现在马上道歉!」一边推着他去道歉。

问了缘由,是小米粒看上了东东的玩具,伸手去拿,东东不给,两个小朋友推搡了几下。

这事儿三不五时会发生,一般大家劝两句就散了。可不知为何,小米粒妈妈今天格外生气,好像自己儿子做了天大的错事,非要认错认出个黑白分明。

目睹了全部过程的市民王女士(也就是我妈)觉得很奇怪。热心如她,回家后还是放心不下,忍不住给米粒妈妈发信息。「今天怎么了?这么严厉的在大家面前批评小米粒,他是大孩子了,也要顾及他的感受啊。」

图:《梅奇知道什么》

「我也是给小米粒一个教训啊,懂规矩总是好事儿。这么严厉的说了他,以后他就长记性了。」

「不过你也看出来了啊。我是故意做给东东妈妈看的。他家东东常常抢别人东西,但东东妈从来不制止东东,也不道歉。就像今天,其实东东动手更厉害,我这么说小米粒,她还是没任何反应。」

what!我没听错吧?孩子是块西瓜吗?是你的道具吗?你明明气的是另外一个大人不懂道理,不会教育孩子,你们大人之间是不会直接交流的吗?打着「为了孩子好」的旗号,把一个孩子弄得哭哭啼啼在那儿道歉,很威风是吗?

想象一下,有一天你儿子当着邻居的面不给你好脸色,「你怎么回事儿啊,说了多少次,不要在楼道里放这么些箱子,这些破烂有什么好留的啊,堵着防火通道很危险,你怎么不长记性啊。」

转身他对你说,「我刚才是做给隔壁小王看的,他们老在公共渠道放一堆有的没的,特没公德。」

你什么感受?我就不信你不会跳起来,冲着你儿子后脑勺来一掌,「你是没胆啊,有种直接去说,当着这么多人的面,冲你妈在这儿嚷嚷,有本事啊你。」

一着急,我没吃完的半块西瓜滑到了地上,可惜死了。

陪小核桃在早教中心上独立课,孩子们被要求独自在教室完成一个半小时的课程。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很好,潇洒的跟妈妈挥手再见;也有几个孩子还没做好准备,拉着妈妈的手有点儿慌张。

图:《放牛班的春天》

忽然听到一阵嚎啕大哭,伴随着哭声进来的,是个男孩子,长得好漂亮,长长的睫毛上沾满了泪水。「我怕,我不要。」

先是奶奶出场,一路拎着他,几乎是「扔」 进教室。「哭!有什么好哭的!」转身就走。

「不要,我怕。」他抱着奶奶的腿,「不要走。」

奶奶挺直腰板,义正言辞地说(注意,前方台词高能):

「有什么好哭的!哭有什么用呢?你是男孩子,哭能当饭吃吗!你再这样,我马上就回家,留你一个人在这!」

拉拉扯扯之间,男孩子还是跟出了教室。

孩子在说:我怕。奶奶在说:你不怕。

妈妈出现了。出乎意料的是,台词如出一辙。「你又来这一套,再这样,我跟奶奶马上就走。你再也不要想着来上课了,就在家待着吧。」

那个好看的男孩子,流着泪,叫着「妈妈我怕」,一路跟着。

到底是妈妈,谁受得了孩子哭成这样,她终于停下脚步,语重心长地跟儿子说,「没什么好怕的。你怕吃饭吗?上课跟吃饭是一样的。」

……

她们那么正确,那么坚决,抬头挺胸,决不妥协。

图:《人工智能》

自始至终,没有人蹲下来问过一句,「宝贝,你说你很害怕,告诉我,你在怕什么?」

想必她们也有自己的难处,这个「爱哭」的孩子,一定搞得她们很头痛。也许很担心9月份要上幼儿园了,决定借着上独立课的机会,必须治好这个爱哭鬼。

在她们心里,这一定是为了孩子好,虽然现在痛一些,但总要长大啊。

只不过,在「为孩子好」的旗号下,她们结结实实地「忽略」了孩子。

小核桃不想回家,扯着姥姥的衣角,呜咽着。我很奇怪,平常他总是很爽快,「走啊,我们回家玩熊猫乐园!」「爸爸,晚上回去玩星球大战!」一定有什么原因吧,我想。还没来得及问,姥姥一把抱起孩子,「啊呀没事儿没事儿,说好了妈妈下班要跟一起回家啊」。

小核桃更难过,眼圈都红了,死活拽着姥姥不放。很明显,姥姥越是这样「推」,小核桃越是委屈。

姥爷也心疼了,「男子汉,坚强!」

我哭笑不得:没有人看到他。很奇怪吧,姥姥抱着他,我们都在他身边,可是,他被忽略了。

我把姥姥姥爷「请」,出我们的交流范围,蹲下来,看着他,「告诉我好吗,为什么不想回家?」

他说,「我不想回去。」

「嗯,小核桃不想回家,那是因为什么,不想回家呢?」

来回两三轮才弄明白,刚才喝了冰酸奶,他肚子有点儿疼,「不想走路了。」

我答应他,「如果我一路背着你,直到你不疼了,再下来走。你想回家吗?」

「好!」他一溜烟穿上鞋,自己去按电梯了。

小核桃端出一个杯子,里面装满了经常玩的动力沙,不小心洒到了床上。爸爸急了,「跟你说了多少次啊,沙子只能在阳台玩,你干嘛拿进卧室啊!你看把床弄脏了。」

「这是我做的柠檬茶,给妈妈喝的。」我在阳台晒衣服,小核桃应该是想穿过卧室来找我。

爸爸愣了一下。眼睛里什么东西闪了下。

事后懊悔不已,「唉,要慢下来,我们太容易就去评价他了。」

跟着小核桃长大的过程,时常被这种意外所冲击——我们自以为是的「我就知道」,常常被孩子推翻,措手不及。

渐渐会把自己当一个路人,只是坐在一旁,呆呆地看。

他在玩乐高,姥姥路过的时候,问一句「喝不喝酸奶?」;爸爸走过,来一句「你玩好这一次,我们就要回家喽。」

每一次,小核桃都停下来,回答一句,又重新回到乐高的世界,没过几分钟,又有一个人在跟他说什么。

我有时候想把他们都挡开:「他在玩呀。」但我也没说出来。

如果出手干预,大家都各有各的道理,「我也是为他好啊,他说不定渴了呢。他应该早点回家,早点睡觉。」

可是这些道理背后,总觉得隐约有一句潜台词:「多大事儿啊?」

有没有人看一眼孩子,对他来讲,乐高也许就是一件很大的事儿呢。

我们真的不太有「看」到别人的能力。

老听一些朋友抱怨「我都做了这么多了,他始终不领情。」「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,他还是不满意。」总是忍不住问他们,「你」做了这么多,「你」很不容易,但是有没有可能,他需要的不是这个呢?

我真正好奇的是,我们有多少人问过对方,ta需要的是什么吗?

太快了。

慢一点,我们也许就会发现,多少人明明眼睛看着别人,说出来的也是以「你」为主语,其实真正关注的,却还是指向自己。

「你怎么可以哭,你应该坚强!」——「我不想让这么多人看着我,你哭我很难堪。」

「你怎么这么不小心,你要保持家里的环境整洁啊。」——「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洗床单!」

「你是一个男人,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。」——「我可不想失去这种稳定的生活。」

我们盯着自己的意图和目的,全神贯注,这并没有错。

但为什么不能更直接地说出来呢?我想要什么,我就说。如果打着「为你好」的旗号,却看到的是自己,那「你」呢?对那个「你」来说,这会不会有点不公平呢?「你说你为我好,为什么我总感觉这么愤怒?」那些包裹在棉花里的委屈和愤怒,拉开了你我之间的距离。

那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看到对面的那个人呢?他最真实的需求,他的高兴与难过,他在哭什么,又是为何激动不已。

「你倒是睁开眼睛,看看我啊。」

图: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


你用“为你好”的旗号,忽略过身边的人吗?

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聊聊~

网站地图